《红色珍档》第五集:苏北抗日根据地文化
  • 信息时间:2021-07-20 14:08
  • 浏览次数: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档案是历史的记载者!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江苏省档案馆与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25集短视频《红色珍档》正在播出。

苏北抗日根据地文化

1940年10月

陈毅在海安主持召开

"文化人座谈会"

拉开了苏北抗日根据地

文化运动的序幕

此时,根据地刚刚开辟,面临着同日伪顽进行紧张、频繁、尖锐的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根据地要倾注极大热情,发动一场群众性的文化运动呢?

江苏省档案馆档案资源开发处副处长 朱芳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想用文化启发群众,使他们自觉投身抗战和根据地建设,起到了发动群众,打开抗战局面的重要作用。

1941年,刘少奇在苏北文协成立大会上,对苏北抗日根据地文化的性质进行了详细阐述。

他说:"目前在苏北所要开展的文化运动,应该是一个新文化运动。""它反对敌寇、汉奸殖民地旧文化;反对中国半封建的愚味、黑暗、倒退、盲从的旧文化,建立民族的科学的新文化。"

在刘少奇、陈毅的动员和号召下,先后抵达苏北的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抗敌剧团,以及一批知名文化人和文化工作者成为传播苏北根据地文化的先行队和先锋战士。

便于传唱的抗战歌曲,成为根据地最早普及的一种文艺形式。“黄桥烧饼黄又黄哎,黄黄烧饼慰劳忙......”在打开华中抗战新局面的黄桥战役期间,一首《黄桥烧饼歌》诞生了。

当时,黄桥家家户户赶制当地特产"黄桥烧饼",用车推担挑送往前线,还组织担架队抢运伤员,为取得战役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首由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战地服务团剧团主任李增援作词、章枚作曲的《黄桥烧饼歌》传唱大江南北,鼓舞了无数抗日军民。

战地服务团随军转战,他们的活动像一块磁铁,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进步文化人、爱国青年、抗日志士,地方上的抗日文化团体也逐渐成长起来,根据地建立了众多的文化组织与团体,诗歌、戏剧、音乐、美术、报纸刊物、宣传标语……形式多样的文化作品纷纷涌现。军民逐渐被吸引,参加到文化活动中来。

到1941年5月,苏北抗日根据地主要城镇出现了轰轰烈烈的文化活动高潮,各文化部门举办木刻、美术、自然科学、报纸等多种展览。

鲁艺华中分院、抗大五分校和盐城的一些中小学举行大规模的文艺演出、演讲、篮球比赛等活动。

中共盐城市委党校(盐城新四军干部学院)党性教育研究室副主任 陈蓉:当地人民群众感到非常新鲜,这一时期,在苏北文化界也开始热烈地讨论大众化的问题,很多文化工作者开始走向农村,创作农民欢迎的新作品,大量的大众化读物开始出现。


1943年4月,以广大工农群众为主要对象的通俗化报纸《盐阜大众》创刊,它与《淮海大众》一起成为苏北工农兵创作的园地。


阜宁县文工团率先将苏北流行的地方戏淮剧,搬上宣传抗日的文艺舞台。

江苏淮剧博物馆副馆长 副研究馆员 徐宁:经过改革的淮剧,以新的内容出现在舞台上,得到了老百姓的喜欢和支持,新四军剧作家黄其明先生创作了《照减不误》 《路遥知马力》和最有影响力的《渔滨河边》,《渔滨河边》是以抗日群众同敌人、土匪斗争的故事内容编写的现代淮剧。

文化工作者们打起背包,深入连队、乡村,用昂扬的歌声、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朗朗上口的墙头诗等多种方式,揭露日伪军暴行,宣传革命思想,为胜利鼓掌,为根据地建设成就欢呼,起到了鼓舞士气,凝聚民心,激发爱国与革命热情,乃至瓦解敌人的巨大作用。

在淮安市新安小学校园内的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里,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历史实物,生动地讲述了抗战烽火中,新安旅行团"一群小好汉,风云五万里"的英勇事迹。

1935年10月10日,新安旅行团从淮安出发,踏上抗日救亡的征途。17年间,他们途经全国22个省、市,行程5万余里,一路用放映电影、教唱抗日歌曲、手绘宣传刊物等文艺"武器"播撒抗日种子。

1941年,新安旅行团辗转返回苏北,被赋予"组织十万儿童"的重任。他们不负众望,排练文艺节目,编辑少儿刊物,先后组织起18万名儿童团员,这些活跃在根据地的儿童团,劳军支前,站岗放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苏北抗日根据地多种形式讴歌抗战、鼓舞抗战的新文化运动,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光辉印记。

在这里,文化及其所属的各种艺术跃身为人民革命事业的一翼,不仅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素质,而且犹如一股催化剂,激发出强大的抗日救亡能量,成为促进抗战胜利的有效工具。

在苏北抗日根据地文化中,那种坚持文艺为抗战现实服务的指导思想;文化工作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入斗争第一线的创作道路;以文化为武器,颂扬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启发、鼓舞群众投身抗战的伟大实践,在今天,无不值得我们发扬和借鉴。

铭记百年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珍档》带您重温光辉岁月

汲取奋进力量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