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时间:2023-02-05 13:17
- 浏览次数:
正月里,正月正
正月十五闹花灯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
在中国,农历正月是元月,古代称夜为“宵”
所以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名为“元宵节”
明代民间画师所绘《上元灯彩图》
描绘了明代中晚期南京三山街一带上元灯市的热闹景象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
彩灯便是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的元素
你知道彩灯的前世今生嘛
先让我们通过档案走进彩灯的前世
汉朝
《艺文类聚》卷四中记载:“《史记》曰:汉家以望日祀太一,从昏时到明。今夜游观灯,是其遗迹。”可见欧阳询把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追溯到汉朝祀太一的祭祀活动。
《史记·乐书》原文为,“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春哥青阳,夏歌朱明,秋歌西皋,冬歌玄冥。”
《艺文类聚》卷四·欧阳询作
隋朝
《资治通鉴》载:“(隋炀帝)大业六年,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正月丁丑(十五日),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
如此声势浩大的布灯活动,自是让洛阳城端门灯火盛极一时,闻名于世,就连外国使者都会来此观赏。这也造就了历史中第一次出现“万国来朝”的盛况。
《资治通鉴》·司马光著
唐朝
唐朝诗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序中写道:“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火之会,金吾驰禁,贵戚及下里工贾,无不夜游。”诗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古诗是描写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
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这天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戒严,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阗,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是在热闹气氛中度过。
《正月十五夜》·苏味道著
宋朝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北宋京城开封元宵节之盛事。书中讲道,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击丸蹴踘,踏索上竿。万姓皆在露台下观看,乐人时引万姓山呼。
孟元老笔下的元宵节,很多热闹的活动都是围绕着皇室进行的。民间活动和日常瓦肆里的表演几乎一样,各式傀儡戏,杂技,鼓乐演出等,地点有所不同,春节期间的表演几乎都集中在宣德楼前的御街两侧,这样的热闹场景可能会持续到正月十九日。
《东京梦华录》·孟元老著
明朝
《金瓶梅词话》中有:“金莲灯,玉楼灯,见一片珠玑;荷花灯,芙蓉灯,散千围锦绣。绣球灯,皎皎洁洁;雪花灯,拂拂纷纷。秀才灯,揖让进止,存孔孟之遗风;媳妇灯,容德温柔,效孟姜之节操。和尚灯,月明与柳翠相连,通判灯,钟馗共小妹并坐。师波灯,挥羽扇,假降邪神;刘海灯,倒背金蟾,戏吞至宝。骆驼灯,青狮灯,驮无价之奇珍,咆咆哮哮;猿猴灯,白象灯,进连城之秘宝,顽顽耍耍。七手八脚,螃蟹灯,倒戏清波;巨口大髯,鲇鱼灯,平吞绿藻。银蛾彩,雪柳争辉。只只随绣带香球,缕缕拂华旗翠。鱼龙沙戏,七真五老献丹书;吊挂流苏,九夷八蛮来进宝。村里社鼓,队共喧阗;百戏货郞,俱庄庄斋巧。转灯儿一来一往,吊灯儿或仰或垂。”
这一篇不大规整的骈文,极尽渲染之能事,将大千世界林林总总的传说、动植物都纳人笔尖,端的是灯的海洋、灯的奇观,令人眼花缭乱。可见当时灯的兴盛,以及其与百姓生活的密切关联。
《金瓶梅词话》·兰陵笑笑生著
清朝
清代元宵灯市依旧热闹,只是张灯的时间有所减少,一般为五夜,十五日晚为正灯。北京元宵的灯火以东四牌楼及地安门为最盛。
细腻描绘的《昇平乐事图》精美图册,记载各种花灯名录,勾勒出宫廷仕女、孩童在元宵佳节逗乐玩耍的幸福景象,每个小朋友提着不一样的灯笼在庭院中嬉戏闹元宵,共贺新年。
《昇平乐事图》精美图册
历经千百年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灯笼拥有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更有近百种花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就让我们一起来“康康”吧
北京灯彩
北京灯彩长期流行于北京地区,按使用方式分,它主要有吊灯、座灯、壁灯、提灯等几大类;按制作材料分,包括纱灯、宫灯、走马灯、立体动物灯、金属灯、料丝灯等多个品种。北京灯彩制作技艺较为丰富,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剪纸、书画等都是其重要的技术手段。
灯彩成为祥瑞吉庆的象征,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望和对幸福未来的向往。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灯节的消失,北京灯彩仅剩下宫灯和红纱灯两个品种,其余各种花色灯彩的制作技艺均已失传。面对灯节衰落、灯彩逐渐消失、外来节俗削弱中国传统节俗文化、现代科技冲击传统手工艺等一系列的难题,北京灯彩举步维艰,后继乏人,急需抢救保护。
潮州花灯
潮州花灯流传于广东省潮州市辖下的广大地区,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潮州花灯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彩扎立式屏灯,二是彩绘挂灯。屏灯是一种集彩扎、绘画、刺绣、泥塑、剪刻于一体的综合性造型灯屏,它以戏曲和历史人物故事为主要表现题材,配以楼台亭阁、山水园林、动物形象等,做成一屏屏的景物,再装配灯光加以映衬,一屏一灯,精美异常,在潮州民间工艺中堪称上品。挂灯以藤竹木和金属条片做成框架,外罩以丝纸、绢帛、玻璃,而后在表面彩绘诗画图文,再依造型需要镶嵌装饰缨络、螺钿、珠串、铜片等,呈现出古雅典丽的风格特色。
苏州灯彩
苏州灯彩,史称“苏灯”。它始于南北朝,盛于唐宋。其造型以苏州古典园林的亭台楼阁为范本,灯体以苏州上乘丝绸为面料,灯面以吴门画派的艺术技法绘制,灯花以唐代“华胜”再现的苏州套色剪纸做成。苏州灯彩制作具备了全国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苏州灯彩门类齐全,品种丰富,色彩雅丽,造型独特,工艺细致,制作精良,它有挂灯类、壁灯类、座灯类、大型艺术灯彩、人物灯彩组合景五大类一百二十多个品种,形制大小兼备,小到十公分左右,大到三十多米不等,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苏州灯彩每个品种的工艺皆各具特色,制作迄今仍采用手工方式完成,扎架、裱糊、剪纸、绘画、装饰等多道工序上下衔接,层层把关,完整地沿袭了传统的彩灯制作方法,自然而然将吴文化元素融入其中。
秦淮灯彩
秦淮灯彩亦称“金陵灯彩”、“南京灯彩”,是南京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它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东晋时期,这一地区即已出现了有关灯彩的文献记载。秦淮灯彩汲取中国传统纸扎、绘画、书法、剪纸、皮影、刺绣、雕塑等艺术之长,在制作中综合木工、漆工、彩绘、雕饰、泥塑、编结等诸多工艺手段,形成自己的技艺特色。现代以来,秦淮灯彩在种类上得到进一步发展,除荷花灯、狮子灯等传统灯彩以外,又推出了一系列与时代关系密切的花灯作品,如远洋轮船、运载火箭、城市建设、山林景观等。
作为我国传统灯彩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秦淮灯彩客观地反映了民间灯彩由自然之火、生活之火、祭典之火到艺术之火的历史演变进程。它将地方传统民俗加以融汇,从古韵悠远的秦淮民间工艺中开发出富于吸引力、感染力和商业价值的新型文化产品,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做了很好的示范。
硖石灯彩
硖石六角针刺宫灯的主要特色。每张针刺片的制作,用排针、勾针、花针、乱针、破花针、补针等不同的针法微刻精雕,毫发不爽。针刺密度达到平均每平方厘米十八至三十二孔,一件好的针孔作品需要数百万个针孔。集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金石、刺绣等艺术门类之大成,寓诗情画意于内。
硖石灯彩以针剌花纹出名,制品工细绚丽,玲珑剔透。灯体以宣纸、竹篾、铅丝为主要材料,有画、拗、刻、扎、针刺、裱、糊、结等八大制作技法,制成后以灯映画,能显出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立体画面。
佛山灯彩
佛山彩灯俗称“灯色”,是佛山民间艺术与当地习俗结合而成的工艺品。它品类丰富,题材广泛,以喜庆丰收、吉祥纳福及戏剧人物故事为主要表现内容,有头牌大彩灯、人物故事组灯、彩龙灯、元宵花灯、秋色特艺灯及各种形状和规格的彩灯。佛山彩灯的制作包括设计、扎廊、扪衬、装配四大工序,它用料考究,工艺精湛,造型生动,色彩艳丽,画面欢快热烈,形制千姿百态,成品彩灯以佛山独有的铜衬剪纸做装饰,给人以金碧辉煌的富丽之感。
佛山是著名的侨乡,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沟通海内外华人及台湾海峡两岸同胞民族情谊的过程中,佛山彩灯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
天上明月高悬
地上彩灯万盏
人们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小编在此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来源:ICA中国宣传组 国际档案理事会ICA 2023-02-05 07:30 发表于上海